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应把学生贷款和消费场景联系起来

网络编辑 2017-5-25 1504

最近央视等媒体曝光了数起大学生落入校园贷陷阱的案例,其中,福建一名女大学生因校园贷自杀一案更引发热议不断,舆论普遍认为校园贷领域不合规行为亟需治理。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校园贷市场的确出现了一种畸形发展,然而,监管趋紧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治理校园贷旨在培养理性的借贷主体,为建设健康的金融市场打基础、“育秧苗”。作为平台方,应把学生贷款和消费场景联系起来,确保贷款用于学习而不是随意挥霍。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

  应把学生贷款和消费场景联系起来

  黄震认为,校园贷是P2P中针对特定人群的一种借贷方式,必须达到P2P的专业要求,例如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良好的政策解读能力和合规能力、大数据的信息积累和分析预测能力,如此才能防患未然,杜绝各类不合规借贷行为。

  “许多平台在上升期内野蛮生长,通过烧钱的价格战抢占市场,却没有花费精力构建一套稳定的运营机制和风险防控体系,暴利和坏账并存。这样的平台往往存在风险过高、后劲不足的问题。”黄震如是说。他认为,对于网贷平台虚假宣传、违规销售及计息,以及倒卖、非法使用学生信息的行为,监管部门要畅通举报、申诉渠道,及时查处并依法制裁。

  “各贷款平台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完善贷款资金流向记录,实现行业数据共享,并与征信机构实现联网,防止贷款人通过单一平台重复贷款或跨平台贷款累积高额本息债务,同时应把学生贷款和消费场景联系起来,确保贷款用于学习而不是随意挥霍。”黄震表示。

  关于如何治理校园贷领域存在的各类问题,日前银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在讲话中指出,银监会及银行业对整治这类校园贷也有责任。“社会批评我们银行对大学生的信贷业务服务不到位,他们找不到地方贷款就找网络或者社会上的高利贷。”郭树清强调,商业银行应研究如何“把正门打开”,把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

  政府对校园贷预留了政策空间

  有舆论认为,校园贷这种高利息贷款方式根本就不应该存在。黄震对此观点并不认同。

  他表示,最早的校园贷是国家向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教育部门和金融部门鼓励银行给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目的是公平分配教育资源,让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也能完成学业,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伴随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一些企业抓住了这个需求,为学生提供除了助学贷款之外的消费贷款,所以“一刀切”的做法值得商榷,堵不如疏。

  “在教育部办公厅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中,并没有涉及太多行政监管的问题,只是明确提出‘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等行为要‘依法处置’,这意味着国家有意通过规范措施划定底线,同时依旧给校园贷预留了政策空间。”黄震表示。

  他认为,治理校园贷旨在培养理性的借贷主体,为建设健康的金融市场打基础、“育秧苗”。虽然大学生多半年满18岁,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但总体上大学生仍涉世未深,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金融陷阱缺乏识别能力。“从小学到大学,应在教育中渗透个人信用、金融常识、消费观念等方面的教育。”


最新回复 (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