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学术研讨会 巴曙松再谈金融科技变革

网络编辑 2017-5-25 1510

2017年4月9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科技系列论坛之“金融科技变革与新型交易清算机制——国际多边金融清算(IMFCH)模式探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隆重举行。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应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发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评估与趋势展望”主题演讲,分享金融科技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研讨会上,巴教授指出,金融科技(Fintech)顾名思义即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来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中国目前基本上处于金融科技1.0的后部阶段,如果虚拟现实技术成熟进入应用的话,也就意味着1.0时代结束,正式进入到金融科技的2.0阶段。

  巴教授认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金融科技不同的细分领域里面发展的最成熟的就是网络支付,它成为金融科技未来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不同场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介入基础。支付具有金融和数据的双重属性,支付场景拥有的数据资源可以进一步发展,是信贷和征信这些复杂金融非常重要的基础。

  目前中国金融科技的几个主要不同场景走的路径分别是:(1)阿里,它构建了一个自己的电商场景,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信贷交易、货物买卖的这些数据,所以它就很自然的通过这些支付的数据、贸易的数据延伸到征信,延伸到众筹、借贷。(2)腾讯,强项是很强的社交场景,红包延伸出微信支付,这样就带来了小额借贷、保险、个人消费等金融服务。除此以外,社交场景可以从各个平台整合个人的消费领域、安全领域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转化为金融服务的资源。(3)之后是百度,通过智能搜索,信息采集进入到个人消费、小额借贷和保险等方面。搜索场景是利用搜索频道把用户流量引入到金融领域,未来方便的时候,可以有发展空间的方面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

  巴教授在研讨会上还对中美的Fintech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对比。在美国,线下的金融体系本身就比较发达,所以Fintech本来的定位就是去覆盖这些传统的金融服务还没有覆盖到的市场或者客户这些缝隙地带、空白地带,从而提高已有业务的效率。所以,我们观察人员的流动特征发现,美国Fintech的融合是金融业主动的去吸收技术人员,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商业模式;而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路径则是活跃的科技公司去吸引金融机构的高管加盟。将来中国可能就是给这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特定的牌照,让它跟现有的机构去竞争,从而改进金融服务。

  巴教授认为,总体上来看,中国对互联网金融、或者Fintech,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是比较包含的,比较开放的,市场探索空间也比较大。

  PS:朋朋温馨提示,4月9日中央财经大学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已完美落幕。之后,相关金融界学术专家将陆续与大家分享各种干货,关于金融科技、新型交易清算机制等各个方面。更多关注“GPP高朋资讯中心”,精彩与您相约,一路伴您成长。

  

  下面是巴曙松教授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科技系列论坛之“金融科技变革与新型交易清算机制——国际多边金融清算(IMFCH)模式探讨”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实录。

  很高兴又回到母校中央财经大学,讨论金融科技这个题目,谈一下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些趋势,包括我们自己参与研究的,或者实践方面了解到的,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金融科技实际上是把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特定工具的变革来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包括新的应用、新的流程、新的产品,随之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支付清算、电子货币、智能投顾。

  金融领域的技术革新最初从美国西海岸发起,之后迅速蔓延到华尔街,这主要是因为在原有发展路径上碰到了很大的约束,扩张空间不大,所以只好向内求,减少内部的成本,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实际上这正是全球金融业面临的一个转型压力,在金融行业这个大环境中的突出表现。

  总体来看,金融科技可以分成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融的IT阶段,也就是1.0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点是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将传统的IT软件硬件应用到办公、业务、产品等方面。电子化提高了行业的业务效率。这一阶段IT公司参与程度有限,仅限于金融机构内部,包括银行、证券的科技部门,也包括ATM系统、核心系统,这对银行效率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金融阶段,也就是2.0阶段。金融业搭建一些在线业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渠道来接触、服务大量用户,这实际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一个变革,代表性的业务包括:互联网基金销售,比如前一段时间所谓的这个宝、那个宝。如果按照按金融学的角度来评估它的创新,说不出来有什么创新,无非就是把一个支付工具的留存资金和一个货币基金产品进行了对接,但是因为有互联网这么一个强大的渗透能力,所以它发展非常快。第三个阶段是Fintech,也就是3.0阶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技术来改造传统的金融信息的采集或者是风险的识别、量化、定制,改变决策定价、投资决策的过程,能够大幅提升传统金融行业的效率,比如说大数据征信,在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崛起之后,征信牌照忽然变得很贵,不管现在赚不赚钱,牌照的议价最近非常高。

  Fintech的核心技术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几个做人工智能投资的朋友告诉我,十年二十年前在美国上大学,学人工智能找不到工作,现在还没有毕业的就已经好几个工作了。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首先是怎么快速的吸收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二是在确定的规则下的一个优化博弈的策略;三是在预见某个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对未来进行一个预测。实际上,云计算也是大数据计算的一个技术保证。二是区块链技术,它重构的是金融行业的底层架构,作为数字货币底层的一个核心技术,它能够实现一个分散式的、跨越空间的价值传递,来解决中间交换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把它用在交易所中,交易所这个业务形态将来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有些香港的银行将技术用在住房按揭上,用在住房的登记和估值以及最后的贷款、偿还,开始做的业务量比较大了。区块链技术经历过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说启蒙和探索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后来,一些知名的技术公司介入,加快推动了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和行业应对阶段,在真实的生活、生产环境中出现了区块链技术的产品化和工程化。

  目前,中国金融科技主要的五类机构、六大业态来说,我们说互联网之父,印象最深的一幅图片是街边一个大爷卖烤地瓜,旁边摆一个二维码,说明这个支付已经渗透到了这个领域。另外,P2P的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的借贷、股权、融资,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它有五类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业在参与。

  当前中国内地市场科技金融运用的几个主要场景的路径实际上差异较大。

  比如说阿里,它是构建了一个自己的电商场景,它积累了大量的销售数据,积累了支付数据,信贷交易,货物买卖的这些数据,所以它就很自然的通过这些支付的数据,贸易的数据来延伸到征信,延伸到众筹、借贷。我到他们公司去看,放到一个屏上显示出来也是很炫的,他们是怎么显示的,一个大的屏幕,然后每一秒在全国及时成交的小贷在哪个地方,多少金额,你感觉到那个光在不断地闪,这种商业模式离通常所说的金融是很近的,而且构建了一个封闭的场景。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一直在想,蚂蚁金服还没有上市,市值已经比上市的三四家银行的市值总额还要高。所以可以解释的是说它客户数比这几家银行多,还有一个就是你别看它现在服务的是这些年轻人,不一定有太多钱,未来他们要走到舞台的中央,所以他们会成为消费支付的主力,而这个不断成长的群体习惯的消费场景跟传统的商业银行没关系,所以对传统银行的挑战在这里。

  第二个是腾讯,腾讯的强项是社交场景,本来它离Fintech有点远,但是它推出来红包业务,红包延伸出微信支付,这样就带来了小额借贷、保险、个人消费这么一个路径。

  第三个是百度,目前来看百度离Fintech比较远一些,因为它是搜索公司,它有流量,但是我觉得在我们刚才说的Fintech2.0到3.0阶段,它很有可能后发制人,因为它可以通过智能搜索,信息采集来进入到个人消费,小额借贷和保险这个阶段,所以我举这个例子,就说明不同的场景它可能走出来的Fintech的路径是不一样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金融科技不同细分领域里发展最成熟的就是网络支付,它成为Fintech未来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不同场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介入基础。支付具有金融数据的一个双重属性,支付场景拥有的数据资源是进一步发展信贷、征信这些复杂金融非常重要的基础,社交场景可以从各个平台整合个人的消费领域;安全领域的这些信息来转化为金融服务提供平台;搜索场景是利用搜索频道把用户流量引入到金融领域。未来方便的时候,有发展空间的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这个阶段。

  总体上来看,中国叫互联网金融也好,叫做Fintech也好,实际上跟发达经济体相比,是比较包容的、比较开放的,市场探索空间也比较大。比如说你仔细看同类型的产品,往往Fintech或者互联网金融产品因为没有牌照,反而在监管上比较宽松,有一些犯错的机会,但是也带来了创新的空间。在这里面可以看到,国内不同时期发展的路线以及现在慢慢逐步规范化;从国际上看,国际监管跟中国的从宽松到逐步强化相比正好有点相反,就是从紧开始转向积极,强调市场互动和行业自律。

  从监管措施看,大家主要强调几个原则,包括监管一致性原则、渐进适度原则、市场自律原则,从事后评价来看,监管一致性是主要的。说到余额宝,我当时也走访了很多公募基金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它背后让这些公募基金货币基金抱怨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它享有了一些公募基金不具有的特权,比如说它的期限错配,它的存款利息的计息结息办法。所以现在大家强调监管一致性,只要你实质上是一个金融产品,你应该适用同样的监管原则。

  奥巴马总统在快离任之前抓紧发出了一个金融科技监管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逻辑就是监管的一致性,它是按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性质来决定适用的法律和监管机构。比如说在股灾的时候,为什么监管部门不掌握全面的情况,证监会只了解它熟悉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情况,但是互联网配资的这些情况它是不掌握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互联网配资在成熟市场是一个典型的证券借贷任务,它是要领牌的,所以同样是证券借贷业务,你在场内做两融,在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牌照下做杠杆,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做配资,它受到的监管差异很大,没有达到体现这个监管一致性的原则。

  为了鼓励创新和探索,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开始进行监管原则的升级,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有所放松,比如说“沙盒监管”,这个架构允许Fintech公司在特定的范围内,能合理的或者尝试冲撞一些政策和法律的灰线,同时突出市场的自律,英国的P2P金融协会,在监管法规之前,在规范成员的经营发展就设立了很多监管原则。

  同时,国际社会对金融科技未来监管架构的也很多设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6年3月份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正式讨论Fintech的系统性风险和全球监管的这些相关问题,以及金融稳定的影响和在国际上的监管,FSB提出的几个问题,比如说对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实质的界定、和现有的金融服务有哪些同质性的特征、对外扩张、创新探索的边界在什么地方、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层面的影响,这个服务有哪些功能是独有的、增量的价值。

  在微观层面上,对现有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评估、对现有金融模式的影响,这个创新是否会把金融业务转移出现有的监管框架,或者说Fintech会不会变成影子银行的一个拐杖,把它转移出去,这样导致监管套利。在宏观层面上,评估比较多的是会不会形成新的垄断,影响整个新的市场份额的集中化,这样反而有可能形成另一种层面的系统风险。

  另一方面,跨市场是否会对市场的流动性、杠杆率、期限转换,流动性错配产生新的冲击和影响,市场之间风险的传导、跨境的传导,对比原来又会有哪些变化?所以在中国监管体制的借鉴就是,行业自律加上行政监管里面的监管一致性,以及参与国际合作来为中国占优势的Fintech的技术和企业去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条件。

  目前,中国金融业利用金融科技主要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在自建的互联网的场景里面渗透金融服务,比如说工行的融e行,融e购,比如说平安好车,好房,好衣,围绕衣食住行构建的场景。二是融入到互联网场景里提供金融服务,比如说众安保险,不同平台用这个数据来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在这个平台上来销售。三是金融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来提升优化现有业务,改进它的支付开户、尽职调查这些环节的效率等。

  中国目前基本上处于金融1.0的后部阶段,所以如果虚拟现实技术成熟进入应用的话,也就意味着1.0时代结束,正式进入到金融科技的2.0阶段。

  我们对比一下中美金融科技发展的不同路径,前面我们对比了中国不同的互联网企业金融化参与的路径不同,发现它在发展商品场景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对比一下中美的差异也很明显,美国线下现存的金融体系本身就比较发达,所以Fintech本来的定位就是覆盖这些传统的金融服务,还没有覆盖到的市场或者客户这种缝隙地带、空白地带,来提高已有业务的效率。仔细观察,最开始它是作为一个技术创新,在西海岸硅谷起来的,很快重心就转到了华尔街,而且这些金融机构大规模的吸收科技专业的人员来改造原有的模式,所以这是一个发展路径。

  中国传统的金融服务总体上存在着供给不足,牌照管制,所以科技公司发展的时候有很大的服务空白点,而且传统的金融虽然竞争有所加剧,但日子过的还不错。观察人员的流动,在美国Fintech的融合是金融业主动的去吸收技术人员,来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商业模式,而中国发展的路径则是活跃的科技公司去吸引金融机构的高管来加盟,所以这个不同的路径就说明,中国还有很大的空白市场需要去填充,其中,解决的路径之一可能就是给这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特定的牌照,让它跟现有的机构去竞争,来改进这个服务。

  再比如美国的Fintech和智能投顾,什么它新起的比较快?主要是因为它的养老金体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投资决策来给出意见,很多人不具备这个知识怎么办呢?智能投顾提供了服务。中国的养老金怎么投,大家反正不知道怎么投,主要是通过养老金选几个管理人去管,每个人都不知道我自己这个商品有多少收益、走的路线路径。这主要是因为所处的市场环境、金融结构、需求结构不一样,发展的路线也不一样。

  这就是今天跟大家简单汇报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谢谢各位。


最新回复 (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