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史英哲: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猛

网络编辑 2017-9-1 1337


随着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逐步明晰,绿色金融产品日趋丰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我国绿色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节能环保市场需求剧增,绿色经济融资缺口巨大。

  “据我们分析,2016年非贴标的绿色债券发行量规模能达6000亿元人民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债券实验室负责人史英哲告诉记者。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和国证指数今年5月末发布的存量数据和绿色债券发行量来看:存量规模超过2万亿元,投向于绿色产业。数据显示,2015年存量规模为17405.31亿元人民币,2016年为21683.89亿元人民币,2017年达到22565.19亿元人民币,以上数据只包括债券发行所声明投向于绿色项目的募集资金。

  从发行量来看,2016年贴标绿色债券发行量为1941亿元人民币,未贴标绿债发行量为4446亿元人民币,2017年贴标绿债发行量为559亿元人民币,未贴标绿债发行量为1537亿元人民币。

  2016年国内绿色债券类型方面,贴标绿色债券涵盖了金融债、公司债、中票、企业债、资产支持证券、国际机构债这6大类。其中,绿色金融债的债券只数和发行金额占比分别达到39.62%和75.52%。

  史英哲表示,因为信息披露不足,保守估计大概有2000亿元的绿色债券发行量。以企业的融资理念,只有500亿元人民币是直接走向了绿色项目,但如果银行方面积极发行绿色金融债,同时企业发行债券,积极披露信息,通过符合政策要求的,转成了绿色债券,规模很容易可以达到两三万亿元。

  史英哲告诉记者,2016年2000亿元贴标绿色债券中,有1500亿元为绿色金融债,就是银行发的债,然后去做贷款,均投向绿色项目。也就是说,2016年直接由企业发行,直接为企业项目融资的钱,就有500亿左右的规模。

  业界普遍认为,对于企业而言,发行绿色债券可以获得较低的融资利率,还有可能获得政府资金的扶持,这是绿色债券走红资本市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认为,绿色金融债在发行金额和数量上与一般公司主体发行的绿色债券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显示银行业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意愿较强,另一方面也显示从事绿色产业的企业主体顺利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难度仍较大。

  “这也体现了企业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史英哲告诉记者,从周期上讲,发行绿债过程较普通债券手续稍微麻烦一点,时间稍长一点;从成本上讲,只需加一个认证费。企业却能因此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声誉价值,这是很值得的。


最新回复 (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