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越来越容易,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

网络编辑 2017-6-7 997

  

  2017年的高考日,就在明天。祝同学们,好运。

  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1977年那届考生,已经年届退休。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高考仍然是目前最被认可的人才主通道。大学出身,是就业市场上选人用人的第一关。虽然不是唯一标准,但现在必须一搏。

  今年参加高考的,是1999年出生的一代人,也是“90后”的最后一届。

  各届老考生们以复杂的心态表示:2017年以后,就是“00后”的高考时代了。

  今年这一届,确实不一般。

  大概是恢复高考以来、大概也是有科举制度以来,最容易的一届。

  看图:

   

  2016年的高考录取率首次达到80%以上。

  2017年高考人数与2016年持平(940万),但录取人数将直逼800万,录取率预估提升到84%以上!

  要知道,90年代末高考扩招以前,上高中都是少数人的资格。

  但是现在,高考人数是当届人口的80%以上,录取率,又达到80%以上。也就是同龄人里,至少60%的人进入了大学。

  看历年人口出生走势图:

   

  拿20年前做对比:

  1997年高考(对应1979年生人),1979年生人约1900万,到高考这一环,只有278万人,已经淘汰了85%的人,只有不到15%有资格高考,最终录取的是100万。

  也就是同龄人中只有5%的人有幸鱼跃龙门,进入大学。

  2017年高考(对应1999年生人),1999年生人约1150万,到高考这一环,还有940万人,82%的人获得高考资格,最终录取预估近800万。

  也就是同龄人里近70%都能上大学。

  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过去20年发生的巨变。

  1999年这代人上大学的比例,比之前所有年份和之后几年都会是最高的。

  人口趋势图里可以看出来:

  1990年到1999年,出生人口数从2500万以上迅速滑落到1150万,人口供给降低一半以上。

  1999年之后,出生人口数又迅速提升到1500万以上。

  1999年这一年的人口总量,是一个“V型”的谷底。具体数据如下:

  年份 出生人口数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这一数据亦有争议,另有一数据口径为1834万。暂取前者。)

  过去20年间高教改革、扩招、教育市场化,对中国人口素质提升整体是巨大的推动。相当于中国人口的“供给侧改革”,对中国产业和就业,也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简单说,20年以前,90%的人口,没有经过大学教育,进入就业市场,更多偏向传统工商业,其中绝大多数是非知识型劳动和服务业。大学生在当时不足10%,供应短缺,市场抢手。

  20年后的今天,新增就业人口中的60%-70%经历了大学教育,只有约30%-40%的人进入以前中低端的劳动就业市场。

  另外初高中学历人群是在16-18岁就进入就业市场,大学生则在23岁甚至更大年龄才进入就业市场。

  此消彼长。中低端就业、体力劳动、技工甚至酒店、快递等服务业人群短缺在2007年时就开始出现,“用工荒”、“招工难”,是最近十年里频频出现的情况。

  而且“90后”即使没有进入大学,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愿意再从事长辈做过的工厂、服务员等枯燥的体力劳动。导致这部分就业供给进一步减少。

  拿1999年这一届人来说,抛却数据争议,从趋势上,未来大学人口比例只会逐渐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供给量是相对充裕的。

  注意:这是在过去20年间快速完成的过程。

   

  中国的企业、产业结构,在同期对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没有充分消化的。所以造成大量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持续“用工荒”,加之“50后”的“农民工”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他们的薪资一路走高,不管是快递过万,还是富士康加薪,都是体现。

  一线城市的政府和企业几年前在喊:技工人才太缺乏。

   

  另一头,是大学毕业生供给量的暴增。他们进入就业市场的选项除了公务员之外,只有一个入口:白领。哪怕工资低,哪怕做文员,也不愿去工厂。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大学教育和企业需求的断档。比如计算机教育,市场技术更新换代早已完成,学校、教师还在重复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老皇历。

  总的来说,由于大学毕业生短期的供应暴增,以及企业需要的真正技能,大学没能及时提供,导致大学毕业生相对就业市场出现了阶段性供应过剩。

   

  就一线城市看,除了个体能力和行业差异,整体竞争力上,市场需求上,薪资水平上,白领未必竞争得过蓝领。

  然而,以上只是呈现一个客观图谱。就像中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一样,人才的转轨和市场的匹配,是个长期过程。

  大学,还是要上的。它带来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还有生活、视野、知识、朋友。更现实一点说:一个圈子、一个阶层的通行证。

  重点是:

  大学要在该现实的地方现实,比如提供匹配市场需求的教育能力,不能再把自己当成墨守成规的“事业单位”。

  大学应在该理想的地方理想,比如科研、学术、人文、教化,不能也蜕化成一个赤裸的名利场。

  胸中有梦,无惧未来


最新回复 (0)
返回